紙價上漲來勢洶洶,對印刷企業有何影響?
自2020年6月以來,國內大宗商品持續上漲,其中紙價上漲幅度達50%。到了今年3月份,由于春節等市場因素的影響,紙價上漲的勢頭變得更加勢不可擋。
不僅文化用紙、包裝用紙價格高位大漲,新聞紙價格也在今年一季度實現了近30%的上漲。更為夸張的是,作為上漲主力的白卡紙噸價更是在年初便突破了萬元大關,價格同比上漲超65%。
4月份,紙價再次迎來大幅調整。不僅是白卡紙巨頭宣布了將繼續漲價500元/噸的重磅消息,山鷹紙業、世紀陽光、岳陽林紙、華泰等巨頭也紛紛發出漲價函,宣布??q價100-500元/噸,復印紙等也相繼發布漲價函。
晨鳴紙業、金光APP等造紙企業也發布了將對部分紙種進行停機限產的消息。
紙價波動的影響
持續的紙價上漲,為下游行業的發展帶來的巨大的壓力,廣大印刷包裝企業更是苦不堪言。
紙價上漲,不僅直接增加了印刷企業的原料采購成本,過快的上漲速度,也未能夠給予印刷企業充足的應對時間,導致向下游傳導成本壓力不及時、不到位等情況。
面對這樣的形式,印刷企業可謂是進退兩難:一來企業不知如何針對波動明顯的原料價格為客戶提供報價;二來對于已經成接下來的訂單,面臨要么違約,要么虧損的兩難選擇。
迫于這樣的生存壓力,一些印刷企業不得不做出相應的漲價調整,但如何維持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并爭取客戶的支持,就成為了印刷企業接下來需要解決的難題。
而作為紙價的制定者,廣大造紙企業紛紛在本次紙價上漲中獲得了一定的效益。
但是從整個市場角度來講,紙價的上漲也為造紙企業帶來了一些不利因素。
紙價飛速上漲的態勢,讓廣大印刷包裝企業在原料采購方面變得越發謹慎,進而直接導致了整個市場對于紙張需求的下降。
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,部分紙企也不得不采取停機限產的方式,希望通過調控市場供求,以實現紙價的相對穩定。
而這一點,在一些造紙企業4月份發布的停機限產公告中也得到了驗證。
紙價上漲的原因
回顧這一輪的紙價上漲情況,我們不難發現,這其實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。
首先是政策原因,限塑令和禁廢令的實施無疑是本次紙價上漲最為猛烈的催化劑。
升級后的“限塑令”全面限制了不可降解塑料的使用,針對餐飲打包外賣服務、商超、藥店等領域的塑料制品禁限也提出了明確使用要求。
面對龐大的市場,紙作為一種經濟環保的基材,同時也是替代塑料的最佳選擇,自然會出現需求量激增的情況。而禁廢令的實施,限制了企業對于外廢的進口,致使各個企業不斷地有限的國廢資源,進一步導致了原料的供不應求。
其次,就是全球市場環境對于紙價的影響。
這種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,一是疫情后的市場反彈,2020年上半年,受疫情等因素影響,全球經濟相對低迷,紙張價格相對較低,而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漸復蘇,紙張價格出現反彈。
二是全球紙漿期貨價格的居高不下所帶來的傳導效應。雖然價格較之前有所回落,但從整體來看,作為紙張原材料的紙漿期貨價格依然強勢,這也直接促成了紙張價格的上漲。
最后一點,便是我國造紙行業的高集中度
行業的高集中度使得企業間協同效應也越發明顯,當原材料的成本大幅上漲時,造紙企業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,在市場中變化中更具競爭優勢。這些因素都推動了紙價的持續上漲。
本次紙價上漲對行業帶來的影響之深,令人始料未及。這無論是對造紙企業,還是印刷包裝企業而言,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。
除了盡可能向下游傳導成本壓力之外,企業更應該做的是想辦法提升自身精益生產與管理能力,通過加強在智能化、數字化、信息化領域的探索,不斷提升自身自動化生產水平,在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時,提升企業生產能力,進而促進企業競爭力的提高,為企業在接下來的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。